六百年后的今天,这片海峡上也到处都是中国船只的踪迹。
每天,超过60%的货轮会经由马六甲海峡,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来回航行。
超过八成的中国油轮都必须穿行这条海峡。
有一半的进出口货物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到中国的,然后再从这里运回世界各地。
媒体报道指出,谁能掌控马六甲海峡,就相当于掐住了中国能源运输的命脉!
不过,到了2002年这一回,中国军事力量并未能像历史上的大明王朝那样,在马六甲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从名义上来看,马六甲海峡的管理权被沿岸各国所共享,但实际上,它却被实力雄厚的美国牢牢掌控。位于沿岸的美军基地如同一座座无形的堡垒,时刻对过往的中国船只形成强大的震慑。因此,中国的海上运输要道长期以来都处于美国的严密监控之下。
幸运的是,有个国家紧跟我国的战略步伐,特意与我国联手打造了一条避开马六甲的海上经济通道,为中国开辟了新的能源输送路径。
得知消息后,美印方面极为愤怒,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掀起了一场充斥着各种不实言论的舆论风波,目的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诋毁攻击,极力阻碍这条通道的顺畅开发进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的海上能源运输线面临风险呢?中国又是怎么和这个国家携手,共同开辟出一条新的能源输送路径的呢?
要理清这些问题,咱们得先从长久以来让中国头疼的马六甲能源难题谈起。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慢慢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迅速增长。
经过多年的开采,国内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导致中国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程度逐年加深。
中国进口的石油大多源自中东地区,因此,马六甲海峡作为中国能源运输的关键通道,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据数据显示,中国所进口的石油超过八成得通过这条海峡,每天大约有六成穿梭在此海峡的船只目的地是中国。这条海峡不仅是我国能源进口的关键通道,还是我们向欧洲、非洲及西亚出口商品的重要路线。
在和平的日子里,马六甲海峡宁静祥和,船只往来畅通无阻,货物运送安全有保障。
但要是碰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比如跟欧美国家真的打起大规模战争来,这对中国而言,将会是一场难以预料的巨大浩劫。
尽管从名义上来看,海峡的管理权被印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个国家所分割,但实际上,控制权却牢牢掌握在美国人手里。像森巴旺海军基地和樟宜海军基地这些地方,常年都有美军驻扎防守。
如果美国有心为之,那宽度仅2.8公里的马六甲海峡便能迅速落入美军手中,眨眼之间就能阻断东亚与欧洲、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当然,除非真的没有其他选择,否则美国不会轻易采取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军就不会迈出这一步。
回顾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因为朝鲜战争,对中国实施了全方位的封锁,涵盖了橡胶、石油乃至医疗物资等多个领域。
所有穿越马六甲海峡的船舶都会受到美军的严密检查,这让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依靠香港这个小小的通道,来进口那些迫切需要的物资。
即便油轮自中东出发,想尽办法避免经过马六甲,它们仍可能会在南海的东部海域被美军所阻拦。
这么想来,中国难道真要被美国扼住能源命脉,一直看别人脸色行事吗?
情况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中国在面对海上生命线被封锁的难题时,还有另一个应对策略。而这个策略能否奏效,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愿意与我国紧密合作。
在印度洋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军事基地,它坐落在从英国租借来的迪戈加西亚岛上。不过,这座岛屿的主权归属并不明确,存在着争议。早在2019年,联合国就已经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英国和美国将迪戈加西亚岛归还给毛里求斯。
要是中国能在印度洋的北边建起一个稳定的基地,并且不经过马六甲,开辟出一条新的石油运输路线,那就既能大幅减少运输的路程、省下不少钱,又能摆脱能源通道随时可能被掐断的困境。
要实现这一步,就需要巴基斯坦的协助才行。
从地理位置考虑,当中国想要找到一个较近且理想的路线,以便不经过马六甲就能进入印度洋时,缅甸往往是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地方。
然而,缅甸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成为了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潜在问题,如果选择从缅甸的沿海港口出发,还会直接面临印度在安达曼群岛上重兵把守的严峻挑战。
要是向西从伊朗继续南行显得太过遥远,那么进入印度洋的唯一可行之路就只能是经过巴基斯坦了。
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说是上天赐予的宝藏。
巴基斯坦南临印度洋,西边挨着伊朗,东边达到印度,北边紧挨着阿富汗,正处在西亚、中亚和南亚这三个重要地理区域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巴基斯坦一直是外来势力想要征服印度时的重要通道。
巴基斯坦东北部的巴尔蒂斯坦区域,与我国新疆地区通过陆地相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国商人前往南亚的一条关键贸易路线,克什米尔地区的本土首领也曾利用这条路径,向清朝进行进贡和贸易往来。
近代时期,随着海运逐渐取代了陆运的重要地位,这条连接中巴的走廊也慢慢变得默默无闻。
中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后,特别是第二次印巴战争打响,中巴之间的友谊迅速加深,两国并肩作战,一起遏制印度欲要在南亚称王称霸的企图。
提出构建一个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走廊通道的想法,也被正式提上了议程。
早在六十年代中叶,巴基斯坦当时的领导人阿尤布,在到访北京期间就曾经提议说,
由于印巴战争期间,中巴两国的道路状况较差且陈旧,导致中国援助给巴基斯坦的物资难以迅速送达。因此,双方有了共同建设一条现代化公路的想法,这便是中巴走廊的早期版本,也就是1.0版。
虽然修建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的这条公路面临巨大挑战,成本也相当高昂,但毛主席却极具洞察力地认识到了它对中国突破西方封锁的重要意义,因此决定节衣缩食也要推进中巴公路的建设。
毛主席感慨道:“巴基斯坦的兄弟们现在正需要我们伸出援手!”
岁月流转,毛主席当年种下的中巴友谊之树已茁壮成长,步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意在打破马六甲的制约。
巴基斯坦,这个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交汇的关键地点,于2013年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爽快答应与中国携手推进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也被视作中巴走廊的升级版2.0。
要是不进行更新改进,哪怕路程再近也没有价值。
因此,诸如喀喇昆仑公路改造工程、拉合尔轨道交通系统、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巴光纤网络铺设,以及连接阿富汗至巴基斯坦的铁路网络等一系列涵盖铁路、公路、光纤和港口的多维度交通设施项目,都逐一稳步实施,生根发芽。
投入高达110亿美元的资金后,沿途的各项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天险被克服,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瓜达尔港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蜕变,成为了南亚地区一个人口流动频繁且经济繁荣的重要城镇。
通过这条新路径,中东地区的石油能够直接从瓜达尔港口驶入中巴走廊这条便捷的通道,穿越伊斯兰堡,再经过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最终抵达中国新疆的喀什,并进一步输送到中国中东部的各个省份。
从瓜达尔港出发,只需10天便能抵达新疆喀什,这比海运快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极大地改善了中国能源运输的效率。
电力已成为中巴两国在交通领域合作之后的又一个关键合作领域。
巴基斯坦是亚洲知名的电力短缺国,长期以来,其经济发展一直受到电力供应不足的严重制约。
2013年以前,城市经常每天都会停电10个小时,而农村地区的停电时间则更长,差不多是城市的两倍。这种长期的电力短缺,每年都会给经济带来至少130多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克服巴基斯坦在能源方面的短板,中国和巴基斯坦携手合作,依托巴基斯坦拥有的世界顶级优质褐煤矿资源,重点推进“建设10座燃煤电厂、6座风力发电厂、6座水电站以及1座光伏电站”的项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卡西姆港的燃煤电站满足了巴基斯坦国内10%的电力需求)。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巴基斯坦成功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电力供应网络,大致上满足了国内的电力需求。
经过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携手合作,这条走廊蜕变成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新商贸通道,犹如一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
从2013年至2018年期间,巴基斯坦的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提升,GDP增长率从大约4%跃升至6.1%。预计在接下来的15年里,能够新增230万个就业岗位,这将极大地推动减少巴基斯坦的贫困人口数量,并且使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明显好转。
巴基斯坦方面高度赞扬这条走廊,称其为“颠覆传统的关键因素”!
看到中国借助这条通道开拓出一片全新的、更为广阔的战略天地,美国和印度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这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加速进行,而另一边,美国和印度的质疑和批评之声也紧随其后,不绝于耳。
印度几乎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声称“中巴走廊侵犯了印度的主权”,并以此为由,对中巴两国的合作表示了全面的反对。
印度有学者为了抹黑中巴之间的合作,特地创造了一个叫做“债务陷阱”的说法,想把这顶帽子扣给中国以及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
美国人广泛传播“债务陷阱”这一说法,指责中国从中谋取利益,却让巴基斯坦背负腐败和债务的重担。
《福布斯》杂志发表不实言论,称巴基斯坦面临成为中国附属国的风险,并预言瓜达尔港等区域将会被大量涌入的中国人所占据。
其实,关于债务陷阱的说法早就已经被证实是不真实的。
配合舆论攻势,美国再度使出经济制裁的手段,通过停止经济援助以及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压,拒绝向巴基斯坦提供贷款等方式,意图让巴基斯坦屈服于他们的意愿。
然而,尽管美国和印度表达了反对意见,但这并未改变巴基斯坦与中国合作的坚定立场,反而促使巴基斯坦更快地与美国保持距离,并在军事领域逐步减少与美国的联系。
自2016年起,巴基斯坦开始大幅度减少向美国购买军事武器,之前美式装备与中式装备各占一半的情况,现在已经变成了美式装备只占大约三分之一。
巴基斯坦军方以往与美国军方关系紧密无间,但现在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美国已不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
就像一位巴基斯坦的学者提到的,“巴基斯坦意识到自己得和始终坚定的挚友中国站在一起。”
美印的阻挠非但没有得逞,反而大大促进了中巴之间的合作。一旦这条走廊全部建成,中国的马六甲困境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初步缓解。